从足坛假球丑闻频发,到对腐败高度不宽容:德国为什么变?-今日头条

从足坛假球丑闻频发,到对腐败高度不宽容:德国为什么变?-今日头条

  所评图书:

  书名:《追寻透明》

  作者:(德)延斯·伊沃·恩格尔斯

  译者:黄行洲、李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1970年代,联邦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曝出丑闻。这件事的经过非常清楚,至少有18场德甲比赛被收买、操纵和推迟,实际数字可能比这大得多。这是因为位居排行榜末尾的球队为了避免被降级,因而密谋通过运作假球来达到目的。

  公布事件的人是奥芬巴赫俱乐部的前主席霍斯特·格雷格列奥·卡内拉斯。1970年代,奥芬巴赫队是所谓的“电梯式球队”,也就是在德甲和南部地区联赛(当时还没有德乙联赛)之间上上下下。1971年6月初,该球队又将面临无可挽回地再次被降级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卡内拉斯在自己50岁的生日聚会上向来宾播放了此前与柏林赫塔队、科隆队密谋假球的录音。

  联邦德国《图片报》对此进行了独家报道。联邦德国足协体育法院在事发后迅速免除了卡内拉斯的所有职务。后续,卡内拉斯和《图片报》继续推动事情发展,当年,比勒菲尔德队球员接受《图片报》采访公布了自己接受德国足协董事会委托和其他俱乐部的谈话并支付金钱,以确保奥芬巴赫队保级。之后,斯图加特队球员也介入爆料。

  事情的发展,导致被波及的球队、球员越来越多,甚至被证实联邦德国国家队球员获得专门奖金,来确保自己参加的德甲比赛出现特定胜负结果,以有利于奥芬巴赫队的保级。最终,联邦德国足协体育法院对50多人作出了处罚,包括国家队球员、2名教练和6名足协官员被罚,比勒菲尔德俱乐部和奥芬巴赫俱乐部被暂时取消参加德甲联赛的资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不影响1974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联邦德国北威州内政部中止了对该案的后续追查。

  联邦德国足坛的丑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震荡。1970-1971年赛场场均观众人数近2.1万,此后一个赛季,观众场均数下降到了不足1.8万,1973-1974年赛季只有1.6万名。当时有媒体进行调查,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因为德甲丑闻再也不去球场,有80%的德国公民相信并非只有个别场次的比赛受到操纵。

  联邦德国足坛丑闻却没有被长久地记住。这是因为联邦德国队在1972年成为了欧洲冠军、1974年登顶成为了世界杯冠军。所谓一“冠”遮百丑。

  更有意思的是,在当时的联邦德国足坛,体育专业媒体并不认为足坛腐败会危及联邦德国足球的竞争力,有些体育记者更认为足球是一项专业活动。还有一种离谱的解释,认为年纪比较大的球员其实也不享受黑钱,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而且没有养老保险。

  长期致力于研究德国腐败问题的历史学家、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近现代史教授延斯·伊沃·恩格尔斯在其所著的《追寻透明》一书中,回溯了德国从联邦德国时代“高度兼容”腐败,发展到后来走向相对透明、清明的政治状态的过程。

  1981年底,《明镜周刊》在报道中给出了一个一语双关的形容“联邦德国=香蕉共和国”(联邦德国的英语缩写是BRD,而Bananenrepublik香蕉共和国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缩写),讽刺联邦德国贪腐盛行、有强大外国势力介入、受其间接支配。这事实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机扭转。

  联邦德国建立时,首都最初议定为法兰克福,但波恩的金钱运作竟然使得这一决定发生了逆转。《追寻透明》书中指出,当时的联邦德国议会甚至没有留给公众以“可以被收买”的印象,哪怕议会一再曝出诸多腐败堕落或中饱私囊的事件,联邦德国公众的接受态度似乎也并不是那么义愤填膺。书作者解释说,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政坛甚至公众,都担心过度攻击腐败问题,会导致魏玛共和国的悲剧重演。所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在30年时间里,联邦德国的腐败问题,并不被认为是对于民主、国家的巨大威胁。

  《追寻透明》这本书指出,当时的联邦德国应该说跟拉美那些国家完全不同,无论如何算不上“香蕉共和国”,但二战战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确实在政治上、在社会上确实呈现出对腐败的宽容。惊天的转折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德国统一以后,德国舆论开始变得对腐败行为不依不饶。

  这其实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大范围对外输出价值观外交密切相关。德国的汽车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大公司卷入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国内的政治丑闻之中,也加大了德国国内政坛清算腐败的内外部压力。还有一点,就是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时期的腐败丑闻被四处散播,德国为整合民主德国发展所支付的高昂成本,使得德国民众对于政治腐败的宽容度迅速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统一的最大功臣、长期纵横德国政坛的不倒翁科尔也因程度很轻的腐败,一时间变得声名狼藉。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